近日,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固特异轮胎因为取消我国各地代理商资格而掀起了一场风波。据了解,因为被单方面取消了代理资格,上海、西安、郑州、新疆等地的省级代理商目前积压了大量轮胎,他们准备联合起诉固特异,要求收回库存,赔偿各种损失。
■ 撕毁合同 经销商蒙难
固特异轮胎重庆总代理―――沪渝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本雪向媒体表示,固特异对目前该公司库存的6000多条轮胎概不退货,同时公司也“不能再使用固特异商标”,为销售固特异轮胎投入的设备也由沪渝汽车方面自行消化,预付货款、价值25万元的赠品轮胎、返利款18万多元也不再退还和支付。
据周本雪介绍,作为固特异轮胎重庆总代理已经整整6年时间了,每年经销额在1000万元以上。从9月初开始,固特异方面开始清理省级经销商,9月27日他接到了固特异的《经销商授权终止通知函》,称由于今年1~9月销售任务仅完成了86%,双方终止经销合约,今后该公司不能再使用固特异商标、销售固特异轮胎。
“目前库存的6610条固特异轮胎价值500多万元。按照固特异方面的销售协议,这批轮胎已经被视为售出,也就是说已经卖给了经销商,没有再收回的义务。如果自己消化,光是每个月的库存和保管费用就要几万元。”周本雪极为气愤地说。
原固特异大中华区营销总监、现在的河南省经销商―――河南贰仟家汽车服务公司总经理蔡桐也遭遇了同样的厄运。他表示,目前还有大量库存轮胎,价值人民币 410多万元,但固特异方面对此却不闻不问。同时,今年1~6月的返利11万多元,至今也拒不支付。“现在我把库存的轮胎都封存了起来,每月的仓储、管理等费用就要3万多元。”蔡桐说。
一般来讲,解约总代理和经销商一般有以下情况:经营范围跨品牌;经营范围跨区域;无法完成销售任务等。据了解,大连固特异要求当地总代理完成销售任务的70%以上,目前,重庆沪渝汽车已经达到80%以上,河南贰仟家汽车服务公司也达到76%。
据蔡桐介绍,如果经销商的销售任务完成不好,固特异方面会提前1~2个月跟经销商进行深入的沟通,绝对不会突然取消经销商资格。按照通常的做法,首先可能会在当地增加一家经销商。即使更换经销商,也会全部收回原来经销商的库存,再交给新的经销商处理,确保不会产生纠纷和后患。
据了解,目前固特异已经替换了上海、西安、郑州、新疆、河南等地的省级代理商,这些代理商一般库存都在5000条轮胎以上。
■ 转嫁危机 霸王条款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固特异,为何作出这样一种过于武断的决定呢?原来,这是中美轮胎特保案的“后遗症”。
从今年9月26日起,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加征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的资料显示,中国40%左右的轮胎用于出口,而美国市场占了中国轮胎出口份额的三分之一。
据国内多家轮胎企业反映,特保案影响了中国轮胎企业的出口,国内轮胎行业出现了价格大战。固特异的销量也有所下降,固特异更换经销商的行为则被业内看作是“转移压力”。
与此同时,固特异轮胎也被迫变相降价,由以前的经销商按出厂价批发,改为经销商进货10送1、8送1甚至6送1。同时,为了完成销售任务,还向经销商拼命压库,目前,在终端市场上,固特异轮胎价格已经大跌20%以上。
周本雪说,固特异方面以经销商没有完成销售任务为由解除合同,带有明显的预谋迹象。他回忆说,9月15日,固特异公司曾经发函要求他“在9月16日进货”,当时的库存量已经相当大,这个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通过“过度加码”,要求增加进货量,继而造成代理商不能完成销售任务的事实,并以此为借口解除代理合同。
蔡桐也认为,为转移经营压力,固特异使出了“杀鸡取卵”的招数。经销商如果库存达到了6000~7000条轮胎,就失去了“消化能力”,通过更换经销商,变相增加销量。
重庆言定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李敬邻则认为,重庆代理商与固特异签订的《经销商协议》是典型的格式合同。固特异此次单方提前终止协议,免除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加重了对方责任,同时还排除对方主要权利,不给予任何经济赔偿及补偿,严重侵害了经销商的合法权益,属于典型违法的“霸王条款”。按照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属于无效条款。
按照固特异方面的逻辑,经销商进货后就视为销售行为,找借口换一个新的代理商,就可以再压库一次,又可以完成数千条轮胎的销售,这实质上是故意驱逐原有代理商,严重侵犯了代理商利益。
面对代理商的质问,固特异在华独资企业―――大连固特异轮胎有限公司发表声明表示,固特异和代理商之间签订的合同版本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关于解除与重庆经销商的合作合同的处理方法完全符合双方合同规定。
编后:由于大连固特异是美国固特异的独资企业,本案也被看作是中美轮胎特保案实施以来,中美轮胎企业间在中国的第一案。这一事件的发展态势如何,各界会做出何反应,本报将继续跟踪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