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动驾驶”便成了人们对于未来出行最美好的构想之一。想象一下,我们仅需在出发前对车辆说出想去的地方,然后车就自行规划路线前往,一路上惬意舒适又安全,想必不论是谁,都难以抗拒这样的出行方式。
但是,近期连续有关于“自动驾驶”事故的新闻被曝出,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也不禁思考起来:拿自己的生命当做“试验品”去构建未来出行,值么?
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并不是值不值的问题,任何一个新鲜事物的发展都必须经历特定的过程,在不断的失败和验证中才会变得越来越完善。因此,今天泼给“自动驾驶”的六盆冷水,是想告诉大家,它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1、关于成本
“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至今,被分为了从L1-L5这五个级别。目前已经趋于成熟的辅助智能驾驶(L1级),也仅停留在可以使车辆按照特定车道自行加速和减速跟车的范畴。而搭载这类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要比正常版本贵了10%-15%的车价。
2、关于体验
就目前的实际体验来看,不论是智能辅助驾驶亦是自动驾驶,对于路面出现的“加塞”等突发情况,尽管系统也可以做出刹车动作,但突兀的制动感显然不是汽车厂商的设计初衷。
3、关于人工智能
带有自我学习、逻辑完善功能的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过程进行模拟,让机器可以像人那样思考,甚至可能超过人。这对于软件开发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们都知道AlphaGo下围棋已经达到了一种“极限”状态,通过录入千万人类围棋专家的棋谱,让机器可以深度学习,进行自我博弈。
5、关于不容有误
2015年9月18日,著名的大众柴油门事件曝光,作为全责的一方,单美国政府就向大众方面提出了高达147亿的赔偿金额,这还不算赔偿给车主的赔偿金。
6、关于理赔
紧接着的问题是:“自动驾驶”之过谁来负责?显然不该也不能是车企。目前为止,为了“避责”,在国内的自动驾驶或辅助驾驶汽车都要求驾驶员双手不可离开方向盘。由此可见,责任仍为驾驶者承担。